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升我市防灾减灾救灾本质能力,我局修订完善《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五条措施》(代拟稿)。现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如有意见,请于2025年9月17日前,以函告或电告等形式向市应急管理局反馈。
联系人:任凯,联系电话:18281858235,邮箱:dzzhya2021@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巴渠东路97号。
附件:《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五条措施》(代拟稿)
达州市应急管理局
2025年9月8日
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五条措施
(代拟稿)
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实施意见》(川委办〔2025〕7号)文件要求,结合达州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五条措施。
第一条 健全应急组织架构
县级党委、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整合安全生产监管、消防、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有关职责,统一归口应急管理部门综合管理。
乡镇(街道)在规定限额内优化设置应急管理机构,牵头负责辖区内安全生产监管、消防、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及队伍建设工作。人口规模3万人以上、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原则上单独设置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至少配备3名专职和2名兼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其他乡镇(街道)根据实际情况单独或整合设置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并配备专、兼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
村(社区)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在乡镇(街道)指导下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协助做好安全生产、消防、防灾减灾救灾的预警发布和叫应、宣传劝导、转移避险、风险排查、报告等工作。
第二条 完善应急队伍体系
各县(市、区)组建一支不少于50人的实体化运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由县级党委、政府领导,县级应急管理部门负责调度,承担辖区内全灾种应急救援工作。
建强片区中心乡镇应急消防救援站,各县(市、区)加强要素保障,发挥全灾种应急救援功能。
各乡镇(街道)统筹机关干部、民兵及公安派出所、医务、电力通信保障、公益性岗位、企业等工作人员,组建一支不少于20人的乡镇(街道)应急队,配备常规救援装备和必要通信保障设备,开展辖区内灾害事故先期处置工作。
村(社区)统筹整合网格员、灾害监测员、护林员、民兵等力量,组建一支不少于10人的应急分队。应急分队优先组织转移受威胁群众,开展辖区内灾害事故初期处置,向乡镇(街道)报告突发事件基本信息。
鼓励支持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县级应急管理部门将社会应急力量纳入应急队伍体系统筹建设,依法依规做好有关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等工作,前置救援装备,开展培训演练、技能竞赛和分类分级测评等工作。建立社会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调用补偿和奖励机制,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指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第三条 优化救援协调机制
完善县(市、区)应急指挥机制,统一组织、指挥、协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县(市、区)统筹建立辖区内、毗邻区域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不断推动救援力量下沉、保障下倾。专业队伍和社会救援队伍按照驻地就近、结对支援原则下沉到乡镇(街道),第一时间按照乡镇(街道)救援需求响应,并同时向应急、消防调度指挥部门报告情况。县(市、区)向片区中心乡镇(街道)前置补充救援装备和物资,在高风险区域(时段)向重点部位前置应急救援力量,提高响应速度。
强化乡镇(街道)应急救援优先处置和救援队伍统筹协调权力,调配本区域各类资源和力量,深入推进联动协作、装备共享、队伍驰援等工作,实现救早救小救初期。
第四条 提升应急队伍能力
县(市、区)根据辖区实际,建立常态化训练机制,提供或协调共享训练场地,优化力量编成,全面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县(市、区)每年至少组织辖区内乡镇(街道)应急队伍开展1次全覆盖轮训。乡镇(街道)每月至少组织开展1次全员训练,强化装备使用熟练程度,提升队伍综合救援能力。
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每年至少组织1次以先期处置、转移避险、自救互救为重点的培训和演练,高风险地区要加强防汛、地质灾害避险、火灾逃生等专项演练,增强“处早处小处了”的实战能力。
第五条 加强应急资金保障
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人口规模3万人以上、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每年预算经费5万元,其他乡镇(街道)每年预算经费4万元,专项用于应急队伍建设和训练保障工作。保障各村(社区)每年5000元经费,专项用于应急分队建设和训练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