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机关建设>党风廉政
达州市安监局规范基层执法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19-06-28 00:00:00 来源:
【字体:
打印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生产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不断深化和推进“三项行动”、“三项建设”;深化和推进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深化和推进安全生产隐患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深化和推进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深化和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和精细化建设;深化和推进安全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不断推进安全执法上台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


    一、我市执法监管队伍基本情况


    (一)执法人员情况。目前全市安全执法人员共有编制75人,实际在岗69人。2002年我市组建成立了参照公务员管理、科级建制、编制15人的市安全生产执法支队,实际到位19人。2005之后又陆续在全市十个县市区成立了执法大队,现有县级安监执法大队7支,编制人数60人,在岗50人。


    (二)监管对象基本情况。目前,全市有煤矿221家,非煤矿山企业446家,尾矿库1个。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1194个,重大危险源28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5家经营企业16家。各类工贸企业2464家,个体工商户2万多个。


    二、安全执法主要工作


    (一)加强安全生产监察执法队伍建设


    1、增加编制,赋予职能。近年来市县两级政府根据需要,先后在市级设立了执法支队,在县级设立7个执法大队,共批编制60人,并赋予执法职能。


    2、加强培训,提高水平。一是加强对全体执法人员业务知识教育培训,对全体执法人员进行规范执法行为、规范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文书业务培训。二是市局每年邀请市法院、市检察院、市法制局的法律专家对执法人员进行辅导教育。三是及时将业务骨干送出去参加全国、省、市业务及法律专业培训。去年以来,先后派出20余批70余人次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全市70名执法干部参加执法证持证培训,其中48名干部持有省局和省政府颁法的双执法证。


    3、规范行为,依法行政。我们始终把规范执法文书、规范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全体监管人员依法行政素质和执法水平,作为强化安全生产监察监管、落实文明执法、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强教育,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行政处罚程序、事故查处程序、执法检查程序、举报投诉案件查处程序等。在预防职务犯罪方面我们主要是抓教育、抓源头、抓重点岗位、抓事故查处、抓行政许可、抓违法案件查处、抓自由裁量适用、抓处罚的执行落实,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加强依法监管,确保监管责任落到实处


    1、认真查处生产安全事故,及时追究相关责任人。在历次较大事故发生后,及时在全市召开了安全生产警示会、事故现场会和市安委会扩大会以及专题会,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主要问题。对已经发生的事故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2009年以来50多名事故责任人受到党政纪处分,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4名,在全市起到了警示和教育作用。


    2、对安全事故和重大安全隐患、严重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理实行挂牌督办制度,采取约谈、通报等形式加大警示问责和督导整改力度。今年以来我们先后对发生事故和有严重违法行为的宣汉、大竹等县市分管领导或安监局长进行约谈,对群众举报的三起事故及时组织调查。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依法依规实事求是进行查处和追究。


    (三)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和建设活动。


    1、按照国务院安委会要求,我们及时对深化“打非”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制定了我市工作方案。2011年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累计开展执法行动2470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22525人次,责令停产整顿136处,关闭生产经营单位(企业)20家,实施行政问责20人,实施法律问责60人,实施经济处罚728.98万元。今年以来共组织检查组603个,出动检查人员3099人(次),检查企业1389家,处警告592次,责令改正、限期整改、停止违法行为713起,没收违法所得、非法生产设备26起,责令停产、停业、停止建设62家,暂扣或吊销有关许可证、职业资格12个,关闭非法违法企业7家,行政拘留7人,处罚罚款99.7万元。


    2、狠抓投诉举报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打击非法违法活动中的作用。2010年市安监局就成立了安全生产举报投诉中心,开通了12350,落实专门人员、24小时值班,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参与安全生产工作,及时向我们举报反映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安全隐患、安全事故、重大险情等,自举报中心成立以来共受理举报投诉185起,其中隐患举报39起,事故举报8起,重大险情13起,违法行为举报40起,其中今年受理举报18起。举报投诉中心发挥了十分积极作用。


    (四)依法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我们不断深化“安全生产年”和“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我们又把今年确定为“安全生产年”和“隐患排查治理年”,先后开展了多次专项治理行动,组织多次安全大检查,分行业进行治理,今年以来,共排查治理隐患企业(单位)3101家(处),排查一般隐患9239处,已整改7750处,整改率83.9%,累计落实治理资金4802.2万元。排查并上报省政府公告我市重大道路交通安全隐患2处,要求各地按照“五到位”要求进行治理;各地排查重大安全隐患8处,已全部整治完成。


    2、加强明查暗访工作。充分发挥安办综合协调职能和安监局综合监管职能,开展联合执法,打击处理非法违法行为。针对个别县非法开采抬头迹象,执法支队代表市安办明察暗访,及时通报,跟踪督办县政府落实查处,收效显著。


    三、当前基层安监部门监管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行政许可与行政执法机构之间业务穿插,工作交叉,职责不清,关系不顺 

 

    目前,我市现有的专职执法机构8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7个)除万源大队外,其余7个大队(含市执法支队)均未独立开展工作,有些是队股合一,有的是仅给大队部分业务。所以存在下列问题:所有专职执法机构均为事业性质,受市县局委托执法,其执法行为必须以安监局名义实施;虽然编办给支队(大队)明确了职责范围,但目前支队(大队)与局业务科室职责仍未明确划分,导致职责重叠,或职责不清;局内科室与执法支队(大队)均可执法,导致重复检查,多头检查,对类似违法行为处罚尺度不一。               


    (二)政策法规尚不完善,难以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


    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对烟花爆竹生产、经营、运输、燃放四个环节分别作出了规定和相关罚则,但对私自储存烟花爆竹却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仍需依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相应处罚。


    (三)行政干预频繁,难以做到有法必依的问题


    受传统政绩观的影响,地方党委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在处理经济发展和安全发展二者关系时还是有所失衡的,尤其是在一些县域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经济发展的任务重,招商引资的压力相当大。这些也为我们执法工作带来负面阻力,不仅严重影响了行政效能,挫伤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会严重影响部门的执法权威,成为安监部门躲不过绕不开的最大障碍。


    (四)执法缺乏规范,难以做到执法必严的问题


    由于受外围执法环境的影响还有主观努力的不够,基层安监部门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方面与依法行政和规范作为的要求还存在着不少的不适应。由于部分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不高,在执法过程中容易出现滥用职权的情况。或者是有的执法人员迫于领导压力、碍于人情关系或者为了小团体和个人私利,违反行政执法原则,执“人情法”“关系法”,滥用自由裁量权,执法随意性大。


    (五)执法力量薄弱,执法装备和手段不够有力的问题


    一是队伍建设滞后。安全生产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专业性强、责任重、要求高、工作强度大,作为一线队伍的县级安监部门和乡镇级安监部门,无论是现行编制的数量还是人员的专业素质都远未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责权不统一,一线监管责任难以到位。


    二是技术装备落后。从现状看,大多数县级安监部门执法车辆等基本装备都不足,更不要说配备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和昂贵的防护器具了。工作中还仅凭经验,借助听、看、闻、摸等手段,导致政执法效能低下。


    三是法律法规赋予安监执法的强制力不够。对一些抗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违章现象没有强制手段,只能通过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方式迫使相对人履行义务,使得安监执法缺乏权威性、严肃性。


    四、几点建议


    (一)要明确安监部门内部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机构各自的职责

安监部门内部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机构之间、市县两级安监部门之间要做到职责明确、监管范围明确,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避免工作交叉、重复、推诿。


    (二)依法行政,坚持执法必严


    一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强化程序意识,依法完善有关执法程序的制度和规则,加大对程序违法行为的追究力度,实行行政执法公开,保障当事人和利益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救济权,确保程序正当、合法。


    二是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执法考核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对违法执法的人和事,坚决依法予以追究。不仅要追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乱纪作为的行为,还要追究违法不作为的责任;不仅要追究违法机关的责任,也要追究有关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


    (三)加大安全执法投入,增强安全执法力量


    一方面,加大基层安监部门人员的投入,不仅要在编制上落实人员,还要在素质上提高门槛,选择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进入安监系统,同时也要建立安监人员职能考核机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安监队伍的素质。要不断提高一线执法人员安全防护装备和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加大基层安监部门的经费投入,解决基层安监部门技术装备落后的问题,为基层安监部门配备必要的现代化检测和防护器具。


    总之,我们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是距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全力抓好各项监察执法工作措施的落实,借鉴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为确保我市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再做新贡献。


主办单位:达州市应急管理局 备案证号:蜀ICP备2021013039-1号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巴渠东路97号 联系电话:0818-2388659 2377753 邮编:635000
备案编号:51170202000231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