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2021年汛前排查后,达州市达川区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5个街道、26个乡镇镇,其危险性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大型最少。现预案内的地质灾害点有193处,其中:滑坡151处(中型27处,小型124处),崩塌(危岩)24处(均小型),地面塌陷18处(大型9处,中型4处,小型5处)。现有专职监测预警员216人、监测责任人122人、防灾责任人30人,受威胁群众4066户13493人,房屋8322间,潜在经济损失达34106万元。
二、隐患分析
(一)避让搬迁动员难度较大。目前,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是采取“以搬为主,搬治结合”等方式有序进行综合治理,从而消除灾害隐患点,减少受威胁人数。但据基层调研发现,由于群众避让搬迁意识不强、搬迁补助费用较低、搬迁后造成生产生活困难不便等原因,部分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避让搬迁工作难以得到有效进展。
一是搬迁补助费用较低。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川办发〔2021〕29号)明确,由省财政统筹分配中央和省级资金,对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群众,按照非民族地区3.5万元/户、民族地区4万元/户的标准予以补助。但因需要避让搬迁的群众大部分为农村居民,家庭经济收入普遍偏低,在获得补助后,也难以支撑修建新房所需的开销。
以达川区大堰镇铁山村为例,该村有一处地面塌陷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威胁群众780人,威胁房屋385间,威胁直接财产900万元以上。该处隐患受降雨、工程活动等影响,第一次发生时间于2006年12月,造成市430多人受灾,各项经济损失1500万元左右。由于该处隐患地质构造侵蚀剥蚀低山岭谷地貌,相对高差在350米以上,地形起伏大,地层软硬相间,褶皱断层十分发育,涉及范围约451.8平方公里,且成灾地点连贯,工程治理难度较大,导致只有通过避让搬迁转移群众的方式,尽量减少可能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但基层调研发现,该村群众普遍表示由于补助费用较低,不愿意搬迁。根据统计,大堰镇铁山村需要避让搬迁的群众达到195户,若地方财政按5万元/户给予补贴支持,也需总共花费975万元,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山区财政造成较大的困难。
据当地村民唐某反映,目前其家庭成员有7人,家庭年均纯收入为10000元。若按照15-20平方米/人且最多不能超过150平米的标准测算(易地扶贫搬迁一般按25平方米/人的标准),需修建一栋新房面积达到150平方米才能满足正常居住需求。目前,当地修建新房的材料费、施工费、装修费、人工费等一般为1500—1800元/平方米,一栋房子总共需要花费22.5—27万元(除去钢材等原材料上涨,去年冬至今年上半年,仅钢材从4000元/吨涨至7000元/吨),按平均造价25万元计算,除去上级补助2.5万元,至少下差22.5万元,如果在全家尽量投工投劳的前提下,其家庭还需要支出20万元。唐某表示由于资金开销较大,暂不打算搬迁。
二是搬迁后生产生活不便。在地质灾害搬迁过程中,应首要考虑群众搬出后的生产生活情况,才能减轻动员群众避让搬迁的难度。但基层调研发现,由于农村居民更多的是依附土地自耕自食,搬出后面临新的居住地离个人耕地较远、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等情况,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据达川区反映,搬迁所需的耕地调出比较难,花费比较高。
以达川区景市镇柳树湾村为例,该村有一处地面塌陷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威胁群众830人,威胁房屋458间,直接威胁房屋等财产在1870万元以上。据当地村民罗某反映,其居住地附近于2004年9月发生地面塌陷,当地政府为方便受威胁群众,统一规划安排了一处新的场所进行搬迁,但若在新的场所重新修建新房,则离自家耕地大约有12公里,且交通条件并不好,仅每天务农步行来回需要花费至少在150分钟,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因此暂不考虑搬迁。且当地没有比较好的工业企事业,只有微型的手加工玩具厂,并且数量少,用工需求低,如他这种60多岁老人厂里也不敢用,仅能依靠在农活忙时帮人栽秧搭谷或有人家搞小型建修等打个短工期,每天工资也不超过120元/天,一年到头最多挣到5000--7000元钱,如果算上有时生病花销开支几乎还不够。
(二)地质环境复杂脆弱,防治任务重。达川区是典型的四川盆周山区,地质环境复杂,山高坡陡谷深,地形相对差较大,山体局部破碎,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多发,但由于专业的应急专家人才有限,隐患排查防治的任务非常艰巨。例如北部的米城乡、北西部石梯、石桥等乡镇及中部、南东部北东至西向呈条状带状展布的铁山背斜、中同背斜等,区内海拔高程相对高差70--500毫米,据往年统计,5-10月期间发生地质灾害平均达到40起,然而该区应急队伍仅靠地质灾害驻守督导单位人员支撑地质灾害排查、应急调查等工作,仅占队伍人员5%,全区31个乡镇街道的应急队伍都由镇、村干部组成,严重缺乏专业的隐患排查人员,在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的时候,非专业的队伍无法准确预估隐患风险程度和潜在风险,会对隐患防治处理造成一定影响。
(三)极端天气常态化易引发地质灾害。近年来,达川区全区区域性和局部强降雨极端突出,且呈日益常态化,这极易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据市区气象部门天气预测分析,2021年全区降水量较常年均值偏多,特别是6--8月,全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均值正常略偏高,总降水量较常年均值偏多500--700毫米,且有强对流天气发生;9--11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均值正常略偏高,总降水量较常年均值偏多280--450毫米,秋雨强度接近常年。例如,石桥--桥湾--赵固-管村等三片高易发区,面积达739.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4.25%,据近几年的统计显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占年度的90%以上。
(四)在建工程项目存在安全隐患。从近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看,因人为活动产生的地质灾害有加速增长的趋势,但由于缺乏在建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等信息平台共享,不能及时排查其可能出现的风险,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迅速有效地解决,将会给地灾防治及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以达川区为例,因农村建房和修路,城区主要交通干线、水利设施等重点工程较多,15个项目因为地质灾害原因,造成了泥石流的后果。加之达川区防控量大面宽,隐患分布范围广、防治难度大,辖区河流数量达342条,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9条。全区纳入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193处,山洪灾害危险区多达316处(1000人以上山洪灾害危险区9个,2000人以上山洪灾害危险区1个,威胁群众达1.5万余人)。特别是原有煤矿较多,采空区面积较大,易造成地面沉陷。同时,全区还有88处在建工程需跨汛期施工,安全度汛面临重大考验。以达川区公路建设为例,如:景市镇二道沟段、景市镇高庙村等地公路建设项目,由于开挖形成高陡边坡未采取工程措施、堆积体选址不规范等原因,造成了地质灾害隐患。
三、应对建议
(一)建强专业应急队伍。建议国家在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大的地区建立专业的应急队伍,配有专家、设施、设备等配套系统,确保每个镇上都有专业的监测预警人员,从而降低地质灾害风险隐患。
(二)加大资金扶持。建议国家加大应急救援专项资金扶持,提高基层应急队伍资金补贴,建立健全应急救援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储备制度,确保当地能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
(三)强化在建项目信息共享。建议由国家应急牵头,联合住建、自然、规划及水务等部门,建立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完善应急救援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对在建项目的信息共享,能够及时有效排查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