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社会法制群团委员会:
贵委在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七向”改革整体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议》(第503号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制定办理分工方案,经局党委研究确定,迅速开展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运行机制“向上改”,加强统筹协调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建设党建品牌。成立达州市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支部委员会,分管应急的常务副市长任党支部书记,市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为党支部副书记,专业救援队伍主要负责人为委员,分行业组建达州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党员突击队8支,强化一线战斗堡垒的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形成“统一指挥、联合作战”的应急处置强大合力。
二是完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组织召开市应急指挥部建设暨救援协调工作推进会,印发《达州市应急指挥部建设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以建成科学、规范、高效、安全、互联互通的应急指挥部体系为目标,强化应对处置自然灾害类、安全生产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打造党委和政府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主平台。目前,市、县两级已基本完成应急指挥部建设,初步具备与所承担工作任务相匹配的指挥场所、设备设施和支撑保障等,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应急指挥部体系基本形成。
二、管理机构“向下改”,夯实基层基础
一是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全市200个乡镇(街道)中有198个设置了应急管理办公室,仅万源2个特小乡因内设机构限额仅有5个,未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但在社会治理和综合执法办公室明确了应急管理相关职责,具体负责应急管理相关工作。
二是组建配齐兼职队伍。组建配备乡镇兼职应急分队、村(社区)兼职应急分队,共计22000余人,全市累计组织开展应急演练2200场(次);为切实发挥基层兼职队伍效能,积极开展安全巡查巡护、隐患排查等常态化工作,今年以来,累计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1525项。
三是强化应急能力提升。聚焦“能力全域覆盖、行动全链协同、保障全维支撑”三大方向,全面实施救援队伍“人员互派、专长互学、装备互助、信息互通、救援互帮、工作互干”,举办基层防灾应急救援装备使用集训班。
三、责任落实“向深改”,健全责任体系
一是印发《关于建立安全生产警示曝光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联动监督工作机制的通知》、《关于在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进一步强化检查责任倒查追究的工作机制》,明确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追究及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检查责任倒查情形,倒逼责任落实,推动各方履职尽责,切实守住安全底线。今年以来,累计15人(次)因安全生产隐患整治不力被追责问责。
二是制定汛期防汛和地灾联合值班值守工作机制,落实市县乡村“四级”防汛责任体系,累计全覆盖排查各类风险隐患点位千余个,全面摸清底数,全力做足灾害应对准备。
四、风险防范“向前改”,筑牢安全防线
一是强化森林火灾风险监测。在全市森林火险中高风险区域和地质地震、洪涝灾害等重点监测区域,累计建设100余个(套)森林火险因子综合监测站、应急叫应终端等设施设备,切实加强风险实时监测,做好风险“源头”管控,有效提升全市监测预警能力。今年以来,累计监控到130个热点,有效完成热点处置,避免了森林火灾发生。
二是强化灾害应对能力提升。制定灾害性天气受威胁群众避险转移闭环管理“七应”工作机制,落实直达基层的“叫应”“喊醒”,今年以来,成功应对6轮强降雨天气过程,基层对极端天气的应对能力显著提升。
三是强化风险意识能力提升。扎实开展应急宣传工作,官方微博、微信坚持做到不断档、日更新,截至目前,官方渠道持续更新6万余次,千万人次点击,群众发现隐患、消除隐患的能力显著提升,全民安全防线进一步巩固。
五、安全监管“向智改”,提升科技水平
一是着力提升救援能力。向上争取国家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债券资金,用于预警指挥和航空应急能力提升。为基层打造数据汇聚、超清高点视频监控平台,有效提升数据汇报服务能力。配备平原型中型固定翼无人机平台,续航450km,可实现灾害事故空中侦查、快快速三维建模、热成像人员搜救、卫星通讯场景搭建等多种功能,有效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
二是着力提升本质安全。全面推广应用全市安全生产清单制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全省“蜀安 f 焊”大数据管理平台,运用科技手段,具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风险监管,推动高效、精准排除风险隐患,确保生产安全,目前,全市清单制系统累计填写履职记录2.9万次,录入企业2662家,企业责任清单29535条,生成企业安全码1867个、点位码9883个。
六、应急处置“向快改”,提高救援效率
一是提高初期处置效率。制定《突发事件初期处置现场指挥官实施办法》,落实“3人1屋”临灾处置指挥机制,明确转移避险“指挥官”,避险过程“监管员”,安置管理“责任人”,安置过渡“安全屋”,优化避险转移过程乡镇(街道)、村(社)先期处置,确保初期处置有序高效。
二是提高应急响应速度。规范制定乡镇(街道)赋权清单,依法将“对未经许可生产、经营烟花爆竹制品的行政处罚,为应对突发事件对单位和个人财产的征用,对消防安全的检查”等基层管理必需且能有效承接的应急管理权限赋予乡镇(街道),切实提升乡镇(街道)应急处置能力,依法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三是提高综合防灾能力。推动建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214处,于2024年12月全面完成评估,有效避难面积共计218万平方米,可容纳约175万余人,目前,正有序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工作,持续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和综合防灾能力。
七、救灾救助“向准改”,保障受灾群众
一是强化物资储备。全市已建成市、县、乡镇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点);储备救灾物资29万余万件,前置救灾物资2万余件(套)。
二是强化物资管理。充分利用国家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将救灾物资录入系统,发挥平台统筹作用,实时掌握市、县救灾物资储备情况,动态管理救灾物资,严格按照“户报、村评、乡审、县定”的程序确定需救助对象,进一步统筹资源、分类实施,突出重点人群、重点对象,实施精准救助,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三是强化灾后救助。加强与民政等部门的沟通联系,推进政策衔接,对受灾群众,经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等自然灾害救助后,基本生活仍然存在困难的,按程序及时纳入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救助保障范围。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全面推进“七向”改革,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不断创新思路、夯实作风、扎实工作,以更高水平安全服务全市人民群众,全力保障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应急管理局
2025年8月28日